dzp2031 发表于 2025-1-31 09:26:21

夫妻豆制品发展历程

1991年深秋,我王长富在老屋后开了个豆腐作坊。那时候人们生活水平提高,我看准豆制品市场缺口,把全部积蓄和借来的三千块钱都投了进去,想把祖传的豆腐手艺发扬光大。谁知道,这个决定差点让我家破人亡。
"长富啊,你这豆腐质地不匀,有的太嫩有的太老,味道也不稳定。"供销社采购员皱着眉头说,"现在顾客眼光高,对豆腐的要求也高了。"
我却固执地说:"这可是祖上传下来的配方,用的都是老石磨。"结果现实给了我沉重一击,连续几批豆腐都被退了回来,白白浪费了好多原料。
那段日子,我守在冷清的作坊里,愁得不知如何是好。就在这时,镇供销社来了个新会计,叫孙月琴,是南京商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的。
一天,她来核算我欠供销社的豆子款,看到我那本满是豆汁渍的账本,轻声说:"王师傅,要不我帮您理理账,看看问题出在哪儿?
月琴戴着老花镜,仔细核算后说:"您的主要问题有这些:原料采购成本过高,生产工艺不标准,产品品控不严格,账目混乱亏损严重,销售渠道单一,产品结构单调。"
她一边记录一边说:"光靠老经验是不够的,得用数据说话。"
从那天起,月琴常常下班后来作坊帮忙。她不但教我核算成本,还帮我改进工艺。最让我感动的是,她自己买来了温度计和PH试纸。
"现在做豆腐要讲究科学。"她一边测试豆浆浓度一边说,"卤水的配比、水温的控制,每个环节都要精确。"
腊月的一个大雪夜,我正在赶制第二天的豆腐。突然看见月琴提着个保温桶来了。
"这么晚了,你怎么来了?"我惊讶地问。
"听说你接了个大订单,我来帮你。这是我熬的姜汤,你喝点暖暖身子。"她笑着说。
慢慢地,我不仅学会了做账,还发现自己总是期待她来。她不像镇上姑娘那样时髦,总是穿着朴素的棉袄,戴着老式眼镜,手上常有豆腐渣的痕迹。
每次看她认真计算的样子,我都觉得特别温暖。特别是她教我调配卤水时,那耐心的样子总让我感动。
"月琴,你说我这个大老粗,能把豆腐做好吗?"一天收工后,我忍不住问。
她摘下眼镜笑道:"长富哥,你知道我为什么愿意帮你吗?因为我看见你对每块豆腐都那么用心,从不马虎,就是缺个懂经营的帮手。"
到了年底,经过改良的豆腐终于打开了市场。细嫩爽滑,口感均匀,连县城最大的饭店都主动来订货。
"王师傅的豆腐就是不一样!"饭店老板说,"品质稳定,规格统一,这个价格得比市场价高三成。"
那天晚上,我特意用最新做的豆腐烧了一桌菜请月琴吃饭。
"月琴,这豆腐能做好全靠你啊。"我鼓起勇气说,"你说...我这个做豆腐的,能配得上你吗?"
她低着头,脸红红的:"我早就等着你开口了。这些日子天天往你作坊跑,连供销社的人都看出来了。"
正月初五,我们举办了婚礼。婚宴上特意用自家的豆腐做了二十几道创新菜。月琴笑着说:"这可是我们的'定情豆腐'啊!"
她父母虽然担心女儿嫁给个做豆腐的,但看到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,也就放心了。
现在,我们的作坊已经发展成了现代化食品厂,不仅做豆腐,还开发了豆浆、腐竹等多个品种。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同行来取经。
月琴现在是公司的副总经理,但她还是经常亲自到车间检查。她说:"再忙也得来看看,这里承载着我们的梦想。"
最让我们欣慰的是,大女儿学的是食品工程,负责产品研发;小儿子虽然学的是市场营销,但也帮我们开拓了全国市场。
每当有人问起我们的故事,我都会说:"要不是当年豆腐做不好,我可能就遇不到这么好的媳妇。"
月琴总会笑着说:"要不是你这么实在,我也不会天天往你作坊跑啊。"
如今,我们的企业已经成了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带动了周边几个乡镇的农户种植黄豆。每次看着整洁的现代化工厂,我和月琴都会想起那个艰难的秋天。
她常说:"咱们不光做好了豆腐,还做成了一段好姻缘。"看着她依然温柔的笑容,我知道,这一生最大的收获,不是做好了豆腐生意,而是找到了这个愿意和我一起在作坊打拼的人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夫妻豆制品发展历程